卫教授、各位来宾、各位同事、校友、同学、各位先生女士:
欢迎莅临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第六任校长衞炳江教授就职典礼。
在现今复杂的世界,一所国际博雅大学需要卓尔不凡的人担任领航人。作为校董会和咨议会主席,相信我能代表浸大社群表示,由衞教授担任浸大的新校长是深庆得人。
衞教授简介
浸大是独树一帜的高等学府,艺术、传理及中医药学长久以来一枝独秀,人文和科学亦成就卓著。
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研究和教学趋向跨学科模式,我们需要杰出的领导人才,除了精通文理,还需深刻了解对于浸大等与时并进的现代高等学府,研究和教学的重要。
我们非常荣幸能物色到如此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当我们听到衞教授分享对浸大的愿景后,便确定他是新任校长的最佳人选。
衞教授是全球高等教育界的翘楚,素以推动先进创新科技和转化研究,并为教育贡献良多而为人所熟悉。他在香港土生土长,对于本地的文化和复杂问题亦有相当了解。
衞教授在香港出生,在童年时代,他的父亲已培养他追求学问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这份热忱直到今日仍无退减。在中学阶段,少年时代的衞教授在化学和物理科成绩优异,可惜他对化学品过敏,唯有放弃化学而选修物理。衞教授于198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主修物理)。
科研成就
衞教授在香港完成本科课程后,负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修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展开成就超著的研究工作。
在美国期间,衞教授对光纤通讯产生兴趣,尤其是在现今数码时代连系世界各大洲的海底光纤电缆。
衞教授亦曾涉猎外太空科技,早期曾加入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担任物理研究员,参与美国与意大利合作的太空穿梭机项目「绳系卫星系统」任务。这次经验对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大有帮助。
衞教授多年来的光子学学术研究,亦即有关光科学的研究,对提升光纤通讯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具影响力和获得专利的研究多不胜数。
卓越管理人才
除了研究成就超卓,衞教授亦是表现卓越、为人敬重的大学管理人才。他留美15年后回香港发展,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工程学系担任助理教授。
衞教授在理大的事业发展平步青云,25年来,他几乎担任过所有领导职务,包括系主任、院长、校长顾问、协理副校长、副校长(科研发展),以至常务及学务副校长,他都一一胜任。
衞教授在理大的成就俯拾皆是,难以尽录,但当中有几项过人成就,我想藉此机会跟大家分享。
在担任副校长(科研发展)期间,衞教授革新理大的科研环境,令研究拨款大幅增长。
衞教授亦主导多个创新项目,其中包括药物研发、月球和深空探索、飞机维修、人工智能设计,以及应用于铁路监察的光纤传感器系统,这项创新研发项目更获新加坡地铁及内地高铁采用。
衞教授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而是根本地改变了学者做研究的态度,特别着力于营造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学院协作环境。每当同事在研究上遇到瓶颈,他也乐意伸出援手,为他们填补知识缺口或提出可行的全新研究方向。衞教授虽是科学和工程专才,他亦大力支持艺术教育,并尝试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连系,更促成与波音公司、华为技术、阿里巴巴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将协作精神延伸到世界各地。
总结
浸大很幸运邀得衞教授担任校长一职,他的高瞻远瞩、领导才能和丰富而全面的经验必将为浸大带来裨益。
在我们合作的短短数月以来,已可见到衞教授既有令人敬服的睿智,也有求真务实的处事态度,对于艰难的问题和各项挑战更是无畏无惧。
另一方面,衞教授也是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者,相信自己能抓紧及创造机会,成就不可能的梦想。多年来,他的独特远见推动多个令人振奋的项目顺利发展,我们期待浸大在未来的日子,也能成功收获类同的成果。
在这个特别日子,我谨代表浸大全体同仁,祝贺衞教授就任新一届校长,并期待与他共同推动浸大向前迈进。我们对衞教授寄予厚望,深信他必定不负众望,带领浸大再登高峰。
谢谢。
主席、各位嘉宾、挚友、校友、同事学生:
非常感谢大家出席大学为我举行的就职典礼。于我而言,今日意义重大,能够出任香港浸会大学的校长,我实在深感荣幸,亦满怀谦卑。
我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校董会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带领这所杰出的大学再闯高峰。我亦要衷心感激多位前贤的努力,他们为浸大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它实践成为世界领先博雅大学的愿景。我也感谢全体同学、校友和同事,全赖他们努力不懈追求卓越,致使浸大成为今天备受推崇的博雅大学。
各位刚才对我的美言,我实在愧不敢当,但当中也最少有一句是真的—我是光子学的物理学家!在我的学术事业初期,我对世界被光照亮得缤纷耀眼感到着迷,也影响了我往后对事情的看法,无论是任何挑战,我总看得见希望的光芒,而这种「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将会成为我的灯塔,为我导航,协助我带领这所大学在新世界的汹涌波涛中乘风破浪。
积极面对全球挑战
我接受这项新任命的时候,世界正瞬息万变,变化之快甚或是前所未见。我们身处时代所面对的庞大挑战,往往需要整合艺术、人文科学、健康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才可以解决。在这个重要的关头,浸大会担承重任,迎难而上,透过结合艺术及科学知识,以更具深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进步,以及推广全人健康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追求卓越「并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浸大的各个学系,从工商管理及社会科学、到科学及科技、中医药学、运动学及其他和人类健康及福祉相关的学科,追求卓越已蔚然成风。我们在艺术、文化及创意媒体方面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孕育了不少相当杰出的导演、成就辉煌的音乐家、备受推崇的艺术家、身居要职的传媒工作者及产量丰富的作家。
浸大从一所专上学府起步,发展至今已成为创意的摇篮,一直矢志走在最前。在这个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已准备就绪,希望进一步激发人类的创意力量,在应对时代的挑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并透过在社会及科技方面的创意创新,燃亮未来。
新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包括工业生产、创意行业、甚至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业。我们当下所处的年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似乎是无边无际。
因着科技的进步,浸大的艺术家、音乐家及其他人文学者都得以将创意发挥提升到更高层次;为了使创意艺术可以更善用科技的优势,我们不久将与世界知名机构建立伙伴关系,进一步开拓创意的领域,例如有关未来电影艺术的研究。
科技与人文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我们亦明白科技发展可以是双锋刃,当机械人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变得愈发普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道德、私隐及平等方面等范畴,亦理所当然的愈发受到关注。
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重大改变的同时,我们亦见到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变得愈来愈复杂。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致的灾难性后果已然响起警号,虽然这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都是和医疗挂钩,但疫情所引致的道德、社会和文化影响却既深且远。
当全世界的医疗及卫生专家正努力不懈地了解这个病毒并寻求适当的治疗方法,我们的人文学者及社会科学专家亦循文化、道德、社会及政治的层面去理解这个公共卫生问题,希望可以为应对这个全球的挑战提供一些创新的见解。
当科学家努力研发疫苗的时候,我们的中医药专家则致力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与我们运动及健康方面的专才一起改善病人的复康情况;而我们的艺术家、音乐家及作家亦从这个空前困难的大环境中得到启发和发挥创意,在所有展览场地和演奏厅不对公众开放的时候,以创新的方法提供娱乐及启发思维。
全球化的趋势、日益严重的不平等、以及各项例如地缘政治、持续发展、环境改变、污染等结构化的转变,都为人类的未来带来重大挑战。科技进步固然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及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我们必须依赖人文科学去建立社会的和谐、平等及公正,以及带出生命的美善。
科技提供构建的工具,人文科学却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构建什么和构建的原因。科技和人文科学的微妙关系对推动社会迈向正面发展举足轻重。
卓越研究再攀高峰
大学作为创造发展知识的基地,有需要让知识及专业技能惠及广大社会。浸大在大学策略发展计划中亦提到将会致力提高研究的水平,并会集中精力于多个范畴,包括艺术、创意媒体及文化,以及和全人健康相关的科目包括中医药、药物及运动。
这数个范畴都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其研究评审工作中评定为浸大的强项范畴。浸大的杰出学者会继续善用他们的强项,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的尖端研究支持下,进一步开拓知识领域。浸大凭借其优良传统,加上其在新世代的独特地位,会以另类方式履行大学的第三使命,透过知识转移将研究转化,以不同形式对社会产生影响,除了科学发明以外,还有歌颂人类美善以至促进人类健康的各式活动,诸如艺术表演及展览、创意艺术及媒体制作、保健计划,以至帮助弱势社群的社区项目等。
为了履行推动创新的使命,我会确保大学有一个充满动力及具启发性的研究环境,使学者可以继续开拓知识领域和追求卓越,并且致力将创新和研究的成果转化,惠及香港、国家及世界。
作为大湾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成员之一,浸大亦需把目光放远,与国家进行更深更广的交流。浸大早于2005年已经成立联合国际学院,是香港第一批与国内大学建立伙伴关系的院校;我们亦已在深圳及常熟成立研究院,以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及加速知识转移。
我们非常高兴知悉国家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详列了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定下计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文化、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都是浸大的强项,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可以在这些重大发展方向作出贡献。
浸大的使命是从科学、社会、文化、历史及哲学的层面,就当今社会的关键事项及挑战提供见解,以丰富相关的讨论和探究,这是浸大过去65年来一直努力进行的工作,并且成就卓著。
走到今天,要应对全球日新月异的重大挑战,艺术及科学必定要相互结合,而浸大正好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独特优势。我谨此承诺,会致力捍卫大学的优良传统,并且会努力不懈地让浸大成为一个精英汇聚的学府,一同为社会及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新世代的教育模式
社会正进入后疫情年代,很多新的模式已经变成常态。当下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我们如何可以协助学生作出更好的准备,以面对未知的未来?而浸大既有丰厚的文化、人文科学及艺术的传统,又应该在应对这些全球的新挑战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是一个光子学的物理学者,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事每物我都看见启迪的光芒,看得见我们的人文学者及科学家所建立的协同效应犹如万花筒,琳琅满目的形状和颜色经过不停转变之后,会逐渐演变为帮助学生发光发亮的助力。
传统上,学生进入大学后,便会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然后取得学士学位。但在今日不断转变和愈趋复杂的世界,一个更加多元和有弹性的系统可以更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并且为他们将来作出更好的准备。
对于某些希望加入个别专业或行业的学生,或者喜欢在某一学术领域追求深度知识的同学,可以继续循传统途径接受大学教育。
但对于一些渴望有较大弹性的学生,大学可以为他们提供跨学科领域的课程,让他们学习个别专业以外的知识,并且加强跨领域的学术合作,所培养的毕业生不单深谙艺术及文化,在科技及工商管理方面亦有稳固的知识基础。
对于使命及目标明确、并且希望能够以创新方法应对将来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协助他们设计个人的学习路径,在教授及业界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个人的学术探究旅程。
这批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才能兼备的未来领袖,能驾驭任何改变,并且有能力在新兴行业担当重要角色,这些有胆识的年轻人会有信心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难题,能承受事物的不确定,亦有能力处理不稳定的情况及危机,他们毕业后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学位,还有一份使命。
培育未来领袖
我早前提过,当下的科技进步带来的转变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同时带来很多愈趋复杂及严重的全球问题,要应对这个极具挑战且不能预知的环境,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足智多谋和更有创意。
在新的世代,数码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在这个后疫情年代,批判思维、分析能力、解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亦同样重要。
作为数一数二的博雅大学,浸大独特之处是我们透过全面及充实的博雅教育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怀抱未来,不断在各个具备优势的领域精益求精。
浸大一直致力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自信和爱心的领袖,行为正直、有毅力、有同理心,对自己和别人负责。我们的初心从未变改,以后也不会改变。
浸大在艺术及人文科学的领域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提供一个适切的教学及研究环境,专注于科技发展中的人文领域,同时亦可以利用科技去开拓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想象能力,这些都有助实践我们建立一个仁爱社会的目标。
乘风启航
相信不少今日在座人士都知道,我已经在高等教育界工作了三十多年,能够在这个历史时刻,在浸大开展一个新旅程,于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耀。我希望你们能与我一起发掘这间大学隐藏着的瑰宝,并且向世界推广它卓越的成就。
我希望以太极的座右铭「舍己从人」总结我今日的发言,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而且切合的字句,意思是说我们要放下自我和欲望,利用对手的力量去成就我们的目标。
同样地,在我们追求学术和探求知识这段无穷无尽的旅程,我们必须保持谦虚、不能自大;必须有耐性、不能急燥;有胆识、有冒险精神,不要怕犯错,即使尝试但失败,总比没有尝试好。
这是我一直以来奉行的信念,我希望在这新旅程的每一步,都有你们的支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让浸大的规模及实力一并壮大起来,使它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