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
我們置身於不平凡的時代,科技猛進推動人類進步,新冠肺炎疫情、地區政治危機和林林總總的環球挑戰卻帶來隱憂;不平凡的時代孕育出精闢見解,卻無法洞悉前景。正是在這充滿變數的環境下,我於今天加入香港浸會大學,成為第六任校長,與各位攜手走過眼前不平凡的路,共同實踐浸大的教育使命。
我十分感謝幾位前任校長,他們的遠見、智慧和勇氣,成就了今天的浸大,令浸大成為一所活力充沛、創意綻放的學府,以卓越的博雅教育培育人才,以開創性的發明推動科研發展,以創意作品歌頌人類美善,並致力服務社群,回饋社會。
我將在此堅實的基礎上,繼續帶領浸大以獨有的優勢,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研究型博雅大學。作為校長,我重視每位學生的成長,要令他們成為具學識、同理心、愛心和社會責任的世界公民,不負他們對大學領導層的信任;我也承諾為同事營造理想的學術環境,讓他們開拓知識領域,實踐創新意念。我們有幸得到校友和友好的鼎力支持,在大學社群同心協力下,浸大必定會繼續為香港以至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未來不可測 教育何處去
我們都親眼目睹科技如何在過去十多年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教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改變了我們求知、求真的方式,也重塑了職場面貌,不少工種消失的同時,新的職位應運而生。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只是人工智能變革的開始,劇變陸續有來。
歷時年多的疫情、日漸緊張的環球政治局勢,更令此趨勢加速發展。我們幾乎走進了虛擬世界,工作、學習、互動都在線上進行。
儘管病毒肆虐全球,但只要我們敢於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機遇也會應時而生。正如當學生因多國封關而無法親赴海外,我們便策劃創新的交流和文化體驗計劃,讓學生看得更高更遠,讓思想翱翔萬里。當我們還在猶豫在這非常情況下,學生能否獲得相同的學習成果,創新的網上教學法卻百花齊放,更為未來教學開創新路向。
我們深知未來不可預測,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憑一己所知和遠見,估量10年甚至20年後的境況,在學術課程上作出明智決定。即如當影片串流服務因資訊科技發達和疫情而大行其道,10年後的娛樂事業會如何發展?又或有一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為中醫治療提供指導方向?變幻原是永恆,如何教育學生應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殊不容易,除了職能和學術知識,更重要是培養他們的創意、應變能力、靈活和同理心,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欣賞生命的無限可能。這些特質都不是一般課堂上可以教授的,而是透過服務學習、實習、交流和統整項目等聯課和課外活動培養,因此,我會致力為學生締造啟迪思考的教與學環境,確保他們能掌握變化,駕馭未知世界。
提升研究影響力 應對全球挑戰
大學是孕育和創造新知的搖籃,具影響力的研究足以改善人類的生活。當世界各國的關係變得千絲萬縷,新的挑戰也如新冠肺炎般具有蔓延全球的威力時,研究人員必須打破學科的界限,通過合作提升研究的影響力,方能惠及社會和世界。
浸大亦正朝着這方向發展,成立了六所跨學科研究實驗室,在三大重點研究領域開拓具強大影響力的研究,如藝術與創意媒體和科技的結合能幫助藝術家和作家發揮潛在的創作力,並將作品和欣賞能力提升到更高層次;校內不同學科的頂尖學者亦正攜手解決愈趨複雜的老年問題,並因協同作用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浸大獨具的優勢,足以創建新領域,創造新可能。
目光放遠 推動國際合作
知識轉移是現代大學在教育和研究以外的「第三使命」。知識轉移能將創造知識和創新發現帶到生活當中,在過去數十年,我們已見證大學的知識轉移和研究成果轉化創業所帶來的重大經濟影響。正如我們的研究人員突破學科界限,我們也決心打破局限,把知識轉移和創業的目光放高放遠。拓展環球網絡、強化國際合作,是促進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的關鍵,因此,加強浸大、業界和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並引進更多國際夥伴和專家,將是我的首要工作之一。
憑藉香港獨特的地位和優勢,浸大在推動藝術、文化、媒體、科學和中醫藥的發展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加上國家給予的支持和機遇,浸大將可發展成為真正的國際大學。事實上,浸大早於2005年已在珠海創辦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是跨境合作的先驅,有助我們提升教研活動,浸大和聯合國際學院均受益匪淺,更能促進香港和大灣區的高等教育發展。
作為浸大校長,我將守護我們珍視的價值,希望我們的學者和學生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路上獲得啟迪、滿足和愉悅。我期望與大學社群的各成員,包括學生、同事、友和支持者齊心協力,在這不平凡的時代為社會和世界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