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浸大在最近幾個月迎來了多個在其發展之路深具意義的里程碑。在大學昂首邁步之際,我懷着自豪與感恩之情,和大家分享這些最新發展,如何體現我們對卓越教育、科研與知識轉移的不懈追求,在大學穩步向前,續攀高峰的歷程中烙下足印。
大學於3月17日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提交了成立新醫學院建議書。我們爭取創辦的新醫學院的建議名稱為「前沿綜合醫學院」。它是一個憑藉浸大固有優勢、竭誠服務的精神,以及著重跨學科探索的特質,為浸大的學術卓越拓新範疇的大膽嘗試。它標誌着我們為醫學教育帶來革新,並回應全球醫療挑戰的決心。
創辦一間新醫學院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項目,需具備遠見、能力和深思熟慮的規劃,來制定和實現它的發展藍圖。浸大在提供中醫藥醫療服務方面累積了豐厚的經驗,而營運香港中醫醫院必將進一步加強我們在這方面的優勢。我們於生物醫學的創新與技術轉化走在前沿,多種由浸大研發的新藥物和醫療設備,於內地、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獲得監管認證與肯定。我們的跨學科教育模式、關愛精神,以及對服務的熱忱,將幫助浸大培育兼具創新思維、同理心,以及心胸廣闊的醫療人才。
以這些優勢為基礎,我們按部就班,匯集所需的專業知識、經驗、資源和合作夥伴,支持實現這個願景。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大學前醫學院院長李心平教授,以及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擔任籌備委員會聯席主席,為我們帶來營運和籌辦一間成功的醫學院的寶貴經驗,讓我們獲益良多。籌備委員會在一眾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擬備了全面的建議書,開創能夠體現浸大的全人關懷和中西醫結合的醫學教育,並推動香港和大灣區的醫學教育和研究。
我們的建議書準備工作亦獲得專家諮詢委員會的支持。該委員會由來自本地、國內以至世界各地多位醫學界、公私營醫療機構、醫療行業和學術界的專家組成,為課程設計與研究發展提供寶貴的意見和指導。我們十分鼓舞能夠得到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世界知名病毒學家邁克爾.霍頓爵士(Sir Michael Houghton)的全力支持,並出任委員會成員。在醫學教育方面,我們亦邀得世界知名的醫學教育家Ronald Harden教授,指導我們設計既創新,又融合了前沿現代生物醫學知識的課程。
臨床歷練對於培育以病人為本的醫生至關重要。為此,我們與多間醫院展開策略性合作,包括香港浸信會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及其他一些位於大灣區的醫院,這些合作夥伴能讓我們接觸近10,000張病床,涵蓋公私營醫療機構在大灣區的大量臨床病例,為醫學教育和臨床研究提供寶貴的臨床資源。
我們亦將在邁克爾.霍頓爵士和藥物研發專家Robert J Spiegel醫生的全力支持下,成立「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與醫學教育相輔相成。該研究院將由邁克爾.霍頓爵士、劉耀南教授及霍文遜教授為創始成員,Robert J Spiegel醫生亦會加入為成員。它將成為醫療創新的原動力,聚焦於綜合醫學和具突破性的生物醫學研究。研究院的目標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質的醫療方案,從而提升治療成效和公共衞生水平。
藉此機會,我謹向籌備委員會及專家諮詢委員會全體成員就建議書草擬工作的卓越貢獻和堅定支持,致以衷心謝意。我亦由衷感謝所有來自香港、大灣區、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支持機構和專業人士的熱烈鼓勵和認同。我亦必須感謝浸大校董會一致贊成申辦醫學院的方案。
近日浸大迎來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是「賽馬會創意校園」於3月18日隆重開幕。開幕典禮十分榮幸能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等一眾嘉賓出席。這個校園見證了浸大對於培育非凡創意和推動跨學科學習的努力。這個設備先進的校園,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捐款人和社會大眾的鼎力支持,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港幣4億5,200萬元支持興建,將成為創新教育的導航明燈。
賽馬會創意校園把「CARE舍堂村」及「賽馬會點子坊」結合於同一座綜合大樓。「CARE舍堂村」由四座學生宿舍組成,提供1,726個宿位,讓浸大的學生宿位數量倍增。設計這個住宿-學習環境,旨在促進跨學科交流,鼓勵來自多元化領域的學生一同合作,孕育創意。
「賽馬會點子坊」配備了音樂、電影、電視及其他創意領域中最先進的設施,這個獨特的空間,彰顯我們致力引領融會藝術、科學和技術的開創性研究,培養新一代能擁抱跨學科教育的學生。如你未曾踏足這個新校園,我誠意邀請你到這個新校園走走,感受這一片能讓創意和創新綻放的沃土的非凡魅力。
浸大在接近7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實乃一步一腳印地不斷累積而來,推動着我們穏步奮進,在各方面續創高峰。我充滿信心,成立新醫學院的建議,以及賽馬會創意校園的啟用,將成為浸大穩步向前的歷史的精彩篇章。
校長
光子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