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

当人文遇上科技
 

时光荏苒,转眼已上任三个多月,有赖同事的支持,很快我便融入了浸大这个大家庭,更看到同学和同事的干劲和热诚,他们不管做什么,总会以无比创意来歌颂人类的善美,并锲而不舍追求学问和真理,令浸大成为优秀的学府。

在提升人类创造力的路上,他们看见尖端科技带来的明灯,更重要是看到科学家和科技专才以他们的机智灵巧,润泽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的心智。在这道路上,人文遇上了科技,科技也需要人文学科的启迪。

创意艺术X科技

浸大的艺术家和学者不断借助最新科技以突破人类对艺文学科的想象界线,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此浸大早前成立了创造性智能实验室,为提升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提供一个强大的跨学科平台。我们的研究队伍更已推展多个社会和文化创新项目,以崭新的形式探索相关范畴的更多可能。这些研究项目不仅关注需迫切正视的社会问题,同时透过具创意的形式让公众参与。

这些项目涵盖的范围广阔,而浸大亦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且让我分享部分例子。

在跨学科研究项目「Space to Breathe」中,音乐、视觉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学者携手制作结合全像投影声乐表演、光影装置和大数据分析的艺术创作《空气颂》,以崭新的形式启发人们反思气候变化的问题。

《空气颂》在香港公园的霍士杰温室举行,长约80分钟的制作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观众会被引领到不同区域,区域内的音乐章节和相关的光影及多媒体装置,会因应从社交媒体上有关香港及内地空气污染的评论所作的大数据分析结果而出现变化,该地区的污染程度愈高,音乐的变化愈少。此外,来自丹麦的格林美及普立兹得奖乐团「声音剧场」,亦透过全像投影方式与香港儿童合唱团隔空同台演出。这例子正好完美示范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可透过表演形式具体呈现气候变化造成的重大挑战,引发人们对这议题作出反思。

有见在艺术创作中应用人工智能的需求急增,浸大与清华大学于今年一月联手成立人工智能创意艺术实验室。该实验室将透过进行具影响力的研究,尤其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研究,来提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平。

凭藉此等创新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浸大将继续发挥创意枢纽的作用,扩阔创意艺术范畴,培育更多创意人才。

浸大创意人才x 运动精英

疫情让我们明白世事不会尽如人意,唯有灵活和坚毅才能助我们驾驭任何不可预知的情况。

以体育及康乐管理课程四年级学生陈浩源为例,一场车祸夺去他的左腿,但他勇敢面对,在康复的路上克服重重难关,最后在羽毛球场上再展光芒,凭着无比的坚毅和动力,今天他已成为香港的首席轮椅羽毛球运动员,更高踞轮椅羽毛球单打项目世界排名第二位。

浸大的创意人才与体育精英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且看由得奬导演校友陈志发执导的短片,一齐分享陈浩源同学的励志故事。

浸大的运动精英最近亦捷报频传,不仅在大专体育协会女子足球赛和男子篮球赛勇夺冠军,在周年陆运会更打破多项纪录。

浸大田径队除卫冕陆运会全场总冠军外,更连续第二年在男子组及女子组团体总成绩排名第一,个别健儿包括薛玮乐、杜婉筠及黄子图则分别于男子铅球、女子铅球及男子1500米打破大会纪录,女子4 x 400米接力代表队亦刷新大会纪录。

我们的同学以行动证明只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恒心的锻炼和出色的团队精神,必然获得回报。如此亮丽的成绩实在教我们骄傲,我也藉此向多位有份成就此佳绩的同事和教练衷心致谢。

本学年快将完结,我谨感谢全体教职员尽心竭力确保所有课堂、研讨会和讲座顺利举行,亦喜见同学们在疫情期间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仍能灵活适应,克服挑战,在学习上取得长足进步。

尽管今年是艰难的一年,但凭着远见、创意和灵活多变,我们将昂首迈步向前。我期待与你们㩗手协力,为更美好的明天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