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
踏入七月,喜事接踵而来。7月1日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特区政府开展新篇章的大日子;而对于以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和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兼创意艺术学院创院院长潘明伦教授为首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而言,7月14日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由他们训练出来的人工智能超级艺术家,于当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约800名观众见证下,成功与交响乐团完成开创先河的人机合作表演。
我们都知道任何形式的艺术,不论是传统或是新媒体艺术,都能抚慰和丰富我们的心灵。然而,当艺术家与科学家在浸大相遇,便会带来教人惊喜的结果。在今年名为「重聚」的音乐会上,观众除了欣赏到我们多位得奖学生与浸大交响乐团协奏的动人乐章,更有人工智能虚拟合唱团与舞蹈家、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家联同交响乐团带来耳目一新的表演,是全球首个同类表演,同时标志着「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研究计划取得初步成果。这项艺术科技研究计划为期五年,去年获研究资助局「主题研究计划」拨款港币$5,284万元资助。
为筹备这次演出,浸大「创造性智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日以继夜地训练人工智能「小朋友」。经过数月的训练,「小朋友」终于长大,成为人工智能超级艺术家,「他们」从完整的艺术数据库中深度学习后,懂得根据音乐和歌词演唱、绘画和起舞。以由320道人声演唱《东方之珠》的人工智能虚拟合唱团为例,研究小组先收集专业歌手的歌唱录音,从中解析声乐演唱的重要元素,再创建合唱模型来训练虚拟合唱团。
在虚拟合唱团演唱期间,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家则根据其对歌词的理解,同步创作目不暇给的跨媒体视觉影像叙述,影像随着旋律和歌词而转变,为观众带来难忘的沉浸式跨媒体体验。有别于传统的人工智能机器透过输入影像来让演算法模仿,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家采用歌词为唯一训练数据,展示了视觉叙事在人工智能世代的演变。更不简单的是,在现场交响乐团演奏期间,人工智能艺术家需要通过乐团指挥潘明伦教授身上的传感器,来理解他指挥动作释出的讯号和指示,可见艺术与科技已经密不可分。浸大的科学家创意洋溢,艺术家走在科技前沿。
音乐会另一亮点是由人工智能虚拟舞蹈家在交响乐团现场伴奏下,呈献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表演。在香港舞蹈团专业舞者协助下,人工智能虚拟舞蹈家能够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蕴含的情感及美学,并从香港新发现的一个箱形水母物种获得灵感编排舞蹈动作。
这次由人工智能创造的演出不仅涉及人机合作,更涵盖多种艺术形式,是应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一大突破,同时亦展示了浸大如何利用科技,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开拓人类想象力的界限。各位如了解过人工智能艺术家的训练过程,或欣赏过浸大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的精彩片段后,都如我一样觉得叹为观止,请不要吝啬你们给表演者和研究人员的掌声鼓励。
浸大亦将于8月9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人 机器 艺术 创意」国际研讨会,云集学术界和业界的顶尖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讨论有关人机共创艺术的热门话题。艺术家与科学家联手,可开拓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把艺术鉴赏提升到更高层次。相信他们的真知灼见将把全球的艺术科技发展提升到另一高峰。此外,我们会于同日推出「图灵人工智能交响乐团」,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国际平台,用以收集艺术数据、集合各地艺术家,并举行人工智能交响乐团表演, 可以想象在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随时随地欣赏到结合各国艺术家心血的精彩表演和最优秀的艺术创作!
周年音乐会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表演只是浸大众多有趣的研究之一,也显示了跨学科环境如何为艺术家和科学家带来启发。我们尚有其他学者正进行不同类型的艺术科技项目,有些更是公众已可欣赏到的。随着我们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不断合作开发新科技,以发掘人机共创艺术的无限可能,浸大势将塑造艺术创作、分享和欣赏的氛围,并帮助香港在艺术科技领域确立全球领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