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
踏入七月,喜事接踵而來。7月1日標誌着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特區政府開展新篇章的大日子;而對於以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和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兼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為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而言,7月14日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由他們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超級藝術家,於當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約800名觀眾見證下,成功與交響樂團完成開創先河的人機合作表演。
我們都知道任何形式的藝術,不論是傳統或是新媒體藝術,都能撫慰和豐富我們的心靈。然而,當藝術家與科學家在浸大相遇,便會帶來教人驚喜的結果。在今年名為「重聚」的音樂會上,觀眾除了欣賞到我們多位得獎學生與浸大交響樂團協奏的動人樂章,更有人工智能虛擬合唱團與舞蹈家、人工智能媒體藝術家聯同交響樂團帶來耳目一新的表演,是全球首個同類表演,同時標誌着「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研究計劃取得初步成果。這項藝術科技研究計劃為期五年,去年獲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撥款港幣$5,284萬元資助。
為籌備這次演出,浸大「創造性智能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日以繼夜地訓練人工智能「小朋友」。經過數月的訓練,「小朋友」終於長大,成為人工智能超級藝術家,「他們」從完整的藝術數據庫中深度學習後,懂得根據音樂和歌詞演唱、繪畫和起舞。以由320道人聲演唱《東方之珠》的人工智能虛擬合唱團為例,研究小組先收集專業歌手的歌唱錄音,從中解析聲樂演唱的重要元素,再創建合唱模型來訓練虛擬合唱團。
在虛擬合唱團演唱期間,人工智能媒體藝術家則根據其對歌詞的理解,同步創作目不暇給的跨媒體視覺影像敘述,影像隨着旋律和歌詞而轉變,為觀眾帶來難忘的沉浸式跨媒體體驗。有別於傳統的人工智能機器透過輸入影像來讓演算法模仿,人工智能媒體藝術家採用歌詞為唯一訓練數據,展示了視覺敘事在人工智能世代的演變。更不簡單的是,在現場交響樂團演奏期間,人工智能藝術家需要通過樂團指揮潘明倫教授身上的感應器,來理解他指揮動作釋出的訊號和指示,可見藝術與科技已經密不可分。浸大的科學家創意洋溢,藝術家走在科技前沿。
音樂會另一亮點是由人工智能虛擬舞蹈家在交響樂團現場伴奏下,呈獻拉威爾的《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表演。在香港舞蹈團專業舞者協助下,人工智能虛擬舞蹈家能夠理解音樂與舞蹈之間蘊含的情感及美學,並從香港新發現的一個箱形水母物種獲得靈感編排舞蹈動作。
這次由人工智能創造的演出不僅涉及人機合作,更涵蓋多種藝術形式,是應用人工智能創作的一大突破,同時亦展示了浸大如何利用科技,在藝術和文化領域開拓人類想像力的界限。各位如了解過人工智能藝術家的訓練過程,或欣賞過浸大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的精彩片段後,都如我一樣覺得嘆為觀止,請不要吝嗇你們給表演者和研究人員的掌聲鼓勵。
浸大亦將於8月9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人 機器 藝術 創意」國際研討會,雲集學術界和業界的頂尖學者和研究人員,共同討論有關人機共創藝術的熱門話題。藝術家與科學家聯手,可開拓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把藝術鑑賞提升到更高層次。相信他們的真知灼見將把全球的藝術科技發展提升到另一高峰。此外,我們會於同日推出「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國際平台,用以收集藝術數據、集合各地藝術家,並舉行人工智能交響樂團表演, 可以想像在不久將來,我們便能隨時隨地欣賞到結合各國藝術家心血的精彩表演和最優秀的藝術創作!
周年音樂會的人工智能藝術家表演只是浸大眾多有趣的研究之一,也顯示了跨學科環境如何為藝術家和科學家帶來啟發。我們尚有其他學者正進行不同類型的藝術科技項目,有些更是公眾已可欣賞到的。隨着我們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不斷合作開發新科技,以發掘人機共創藝術的無限可能,浸大勢將塑造藝術創作、分享和欣賞的氛圍,並幫助香港在藝術科技領域確立全球領先的優勢。